close
乒乓球的每一分球,往往是由台內球(短球)始,而以出檯球(長球)終,處理台內球和出檯球的要求有許多不同,前者輕靈機巧,後者大刀闊斧,前者擊球點靠 前,後者可早可晚,如何能讓一分球做到有始有終,而不至於從一開始就盡失先機,也不至於到最後虎頭蛇尾?這就需要打球者從站位、手位、重心等各方面建立起 長短兼顧的意識,才不會顧此失彼。
觀察當今頂級選手接發球時的站位,多是離台有一定距離(約一小步),這樣,當回接短球時,只需一步即可上前,當回接長球時,更有從容空間便於拉手引拍,進退有據;再看他們的手位,多數較高(不低於檯面),這樣伸到台內回球時,不至受到球檯端部邊緣的阻礙,回擊長球時,又容易在較早的擊球點借力發力,進可攻退可守。站位的遠近要視個人情況而定,在來回過程中更會不斷變化,但手位的高低卻是每個人在周旋過程中都需注意保持的,這是長短兼顧的前提。
在上前處理台內球時,不少人擔心上去之後退不回來,因此重心並沒完全跟上去,臀部「掉」在後面,手臂伸得過直,其實這樣的做法有些因噎廢食。首先,你回 短之後,對方是否能迅速地、高質量地回長球調動你,關鍵取決於你這板回短的質量,如果重心不到位、手臂僵直,勢必降低回短質量,從而給對方更多可乘之機。 其次,回短後能否及時退回,關鍵不在於你的重心是否完全撲上前了,而在於你的腳下是否保持了彈性,移動中是否借助了碎步調整,如果做到了這兩點,就不必擔 心退回的速度,相反,重心沒到位時,腳下往往也沒到位,常常是因為一步跨上前,把站位站「死」了,喪失了再次起動的靈活性。
那麼,在連續幾板出台長球之後,又如何及時上前回接突然出現的短球?一是在回擊長球時,每板球的還原過程中,身體重心時刻不忘迎前,這既有助於提高回長球的質量,也有益於撲前回短;二是向前撲救時,切勿正對來球直接往前衝,而要向斜前方移動,使移動方向與來球線路成一定夾角,以便為擊球時留出轉腰引拍的空間,否則,若被球直接逼到身前,再閃轉騰挪就為時已晚了。 一般人打乒乓球,都知道長短結合的道理,但在實際運用中,要注意針對對方的特點:若對方短球感覺好,就要以主動送長、伺機轉攻為主;若對方長球威力大, 則需以控短制約、尋機突襲為主。無論採取哪種方式,都要視場上情況靈活運用,切忌不自覺地陷入規律性變化,因為一旦被對方摸準了規律,再高質量的送長、控 短都是枉然。
觀察當今頂級選手接發球時的站位,多是離台有一定距離(約一小步),這樣,當回接短球時,只需一步即可上前,當回接長球時,更有從容空間便於拉手引拍,進退有據;再看他們的手位,多數較高(不低於檯面),這樣伸到台內回球時,不至受到球檯端部邊緣的阻礙,回擊長球時,又容易在較早的擊球點借力發力,進可攻退可守。站位的遠近要視個人情況而定,在來回過程中更會不斷變化,但手位的高低卻是每個人在周旋過程中都需注意保持的,這是長短兼顧的前提。
在上前處理台內球時,不少人擔心上去之後退不回來,因此重心並沒完全跟上去,臀部「掉」在後面,手臂伸得過直,其實這樣的做法有些因噎廢食。首先,你回 短之後,對方是否能迅速地、高質量地回長球調動你,關鍵取決於你這板回短的質量,如果重心不到位、手臂僵直,勢必降低回短質量,從而給對方更多可乘之機。 其次,回短後能否及時退回,關鍵不在於你的重心是否完全撲上前了,而在於你的腳下是否保持了彈性,移動中是否借助了碎步調整,如果做到了這兩點,就不必擔 心退回的速度,相反,重心沒到位時,腳下往往也沒到位,常常是因為一步跨上前,把站位站「死」了,喪失了再次起動的靈活性。
那麼,在連續幾板出台長球之後,又如何及時上前回接突然出現的短球?一是在回擊長球時,每板球的還原過程中,身體重心時刻不忘迎前,這既有助於提高回長球的質量,也有益於撲前回短;二是向前撲救時,切勿正對來球直接往前衝,而要向斜前方移動,使移動方向與來球線路成一定夾角,以便為擊球時留出轉腰引拍的空間,否則,若被球直接逼到身前,再閃轉騰挪就為時已晚了。 一般人打乒乓球,都知道長短結合的道理,但在實際運用中,要注意針對對方的特點:若對方短球感覺好,就要以主動送長、伺機轉攻為主;若對方長球威力大, 則需以控短制約、尋機突襲為主。無論採取哪種方式,都要視場上情況靈活運用,切忌不自覺地陷入規律性變化,因為一旦被對方摸準了規律,再高質量的送長、控 短都是枉然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